欢迎参加9月27日“化工大讲堂”
时间:9月27日(周五)13:30-
地点:珠海校区图书馆地下多功能厅
报告人:
张锁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
任其龙教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求是特聘教授)
李文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邀请人:李伟华院长/教授
报告一
时间:13:30-14:30
报告题目: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识萃取分离技术
报告人:任其龙教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报告人简介:

任其龙,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现任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超临界流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复杂体系精细分离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5项。
报告摘要:同系物因分子结构和物化性质相近,分离更具挑战性。传统方法如色谱分离技术存在扩散速率慢、分离容量小、溶剂消耗和回收能耗大等不足。液-液萃取具有分离容量大、过程连续、设备简单等优点,但以分子溶剂构成的液-液两相萃取体系,往往缺乏分子间的协同作用效应,分离选择性差,难以实现结构相似物的高选择性分离。因此,打破分子溶剂的局限,构建具有分子辨识能力的萃取介质,是实现同系物大容量、高选择性萃取分离的关键。针对同系物分子间存在的氢键、π-π、疏水性等相互作用能的差异,构建具有多重协同效应的萃取介质,成功实现了多酚、黄酮、萜类、甾醇等各种类型同系物的高效分离,若干体系实现工业应用,展现了分子辨识萃取分离技术在同系物分离方面的巨大潜力。
报告二
时间:14:40-15:30
报告题目:构建绿色过程制造变革性技术体系
报告人:张锁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报告人简介:

张锁江,男,1964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1994年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做博士后,1995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与小岛和夫教授合作开展研究,1997年受聘于日本三菱化学公司,2001年到过程所工作,2008年起先后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常务副所长、所长,201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离子液体、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方向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JACS、Angew Chem、Chem Rev、Chem Soc Rev、AIChE J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SCI论文350余篇, SCI他引12000余次,H-Index 60;编写中英文书籍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件。担任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GEE)、《过程工程学报》主编,IEC Res、Green Chem等国际期刊编委。创办全国离子液体会议及亚太离子液体大会,并多次组织学术会议并担任会议主席/副主席,多次应邀作大会或主题邀请报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奖励。
报告三
时间:15:40-16:40
报告题目:煤转化系统中CO2循环利用技术
报告人:李文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报告人简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8-2016年先后在德国马普煤研究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南伊利诺伊斯大学先进煤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围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方向,一直从事煤化学化工基础和煤炭资源化技术集成系统研究。已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授权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5件、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48篇,出版著作2部,参编2部。已培养博士14名,硕士61名。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以上奖8项。
报告摘要:综合考虑物质转化率、能源利用效率和CO2排放量,源头节约煤炭和水资源,探讨煤转化资源化利用系统中CO2循环技术,寻求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煤化工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