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十七载,不忘初心再扬帆! | 我院衡益教授在深圳论坛上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能作为中山大学的青年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 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但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中大有很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各有建树,代表他们发言我感到很大压力。我曾长期在海外学习和工作,可能和在座各位青年学者有类似的经历,有共同的想法。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在这里分享我的个人经历和到中大一年多来的一些感受,希望从一个中大新人的角度给大家一些信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大。

18年前,我带着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梦想从上海启程去德国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先后在汉堡、凯泽斯劳滕完成了本硕阶段的学习,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6至2011年间在亚琛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继续在亚琛地区和于利希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直到去年回国,已然 17 年。在这期间我一直关注着祖国发生的变化,这里我举一些例子。2001 年我国申奥成功并于同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升空,2006年,承载了几代人梦想的青藏铁路顺利通车,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博览会。2016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2.2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的百分之六十五。今年国家正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建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也即将通车。这十余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六变为稳居世界第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感到欣喜,感到自豪!
记得2010年在柏林中国驻德大使馆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原驻德公使、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大使语重心长地勉励我们说,不仅要勇攀科学巅峰,报效祖国,更要做好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这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一直铭刻在心!我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授业导师,莱布尼茨奖获得者,Marquardt 院士近年来积极地推动中德之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他非常能理解我心系祖国,希望为自己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的赤子之情,对我回国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吴大使和导师的勉励使我对回国创业和如何开展中德交流的思路更加清晰,也更加有信心。
在我完成学业立志回国的时候,很幸运迎来祖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之深深感动。终于,我在去年圆了回国工作之梦,有幸成为中山大学的一员,并投身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建设事业中。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华南地区的著名高校,中山大学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国内优秀的综合型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极具发展潜力。中山大学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五校园的布局与国家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这也预示着中山大学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山大学地处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广东文化的多元与包容,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是我选择中山大学的理由。去年入职后,学校和学院在资金、项目、人才工程、职称评定、团队建设等发面开设了绿色通道,让我们青年教师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支持下,我开展了一些工作,下面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在学科定位上,继续发挥自己在计算工程科学研究方面的特点,结合我院发展中山大学新工科的战略,未来将在智能化工和海洋化工两个大方向发展。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数学建模与高性能科学计算,大规模工程反问题求解,高分辨率污染源识别及反演模拟,以及相关的大数据分析与科学可视化等。在理论研究和计算方法开发的同时,也将面向实际,解决科学与工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很感谢学校和学院在研究生招生政策方面对青年教师的关怀,也使我能够很快初步组成一个研究生科研团队。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引进博士后 1 名,已有博士研究生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人、以及随团队进行研究的多名高年级本科学生。学校配备充足的科研经费,提供足够的实验室和办公用房。在这样的支持下,我们团队已经购置相应的设备用于实验室建设,如工作电脑及高性能工作站若干台、存储设备以及相关周边设施等。和国际团队合作,联合研发了一些开放源软件,基于 C/C++, Matlab 程序设计的反演计算代码,以及购置高端的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支持下,我们获得了数百万核小时的机时资源来使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进行超算应用方面的研究。依托学院的广东省先进热控材料与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微纳结构与材料分析测试实验平台等等。
我们先后获批国自然-广东联合基金超级计算科学应用研究专项。去年团队还获得了“天河之星”超级计算优秀应用奖。此外,已申报了一些省部级、国家级、国际地区间合作科研项目。我入职后已在数学建模、化学工程、工程热物理和大气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内中重要的 SCI 期刊上发表和被接受论文 10 篇,另有数篇期刊论文在审和准备投稿。我们团队还特别鼓励研究生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是团队的研究生在领域内顶级会议,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上作学术报告的情况。在国际交流方面,我们本着主动请进来、积极走出去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一年多来,在学院领导下组织邀请多名国外专家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并且与德国“精英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就学生交流项目达成了协议。
个人科研成果的产生离不开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科研条件,只有学校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个人。中山大学承担了众多的国家重大项目,特别是在交叉学科方面,如天琴计划,国家南海大科学工程,和在建的国家最大科考船等。此外,中山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拥有连续多年计算速度全球排第二位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获得众多超级计算应用方面的成果,走在国内前列。
中山大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中山大学最近几年大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未来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巨大的竞争潜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量排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综合实力。中山大学最近三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量上稳步上升,已排名全国第二,这与中大最近几年大量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有密切关系。作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对我来说,中山大学是个十分美丽的,非常有底蕴的,未来有大发展的名校。学校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像大家这样有理想有才干的青年才俊,希望大家加盟中大,携手共进! 以上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一点个人感受。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